雷动风行惊蛰户
天开地辟转鸿钧
今天16时07分
我们迎来惊蛰节气
每天送小朋友上学的路上,都会经过一棵二乔玉兰。
它的花骨朵顶着北风冒出来,沐浴着阳光逐渐饱满,然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好像被按下“暂停键”,久久没有动静……
就在惊蛰前两天,在寒潮带来的大降温中,它竟然开出了一树的花,虽是“半开羞颜”,却难掩绚烂之姿。
惊雷响,万物长,真的是因为惊蛰的到来,才有了“一年春事渐繁奢”吗?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成文波/摄
一提及惊蛰,很多人脑海中便会浮现惊雷隆隆的画面。不知是不是因为韦应物的那句“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太过深入人心,让人觉得世间万物仿佛都是被雷声给“惊醒”的。
看起来好像确实如此——
路边的这棵二乔玉兰,无论前段时间阳光多明媚,它都“按兵不动”,偏偏等到惊蛰临近,突然“爆发”;竹笋和蕨菜,仿佛就在等着“数声惊蛰雷”,然后从地下拱出“黄犊角”一般的笋尖,弯曲如“小儿拳”般的嫩芽;还有草丛中窸窸窣窣的昆虫,就等着突然炸响的雷声,“惊而出走”。
尽管这些变化是细微的,但有一朵花的绽放,就会有另一朵花的绽放,就会有一整个春天的繁盛。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冯亮/摄
人们钟情生机勃勃,所以把更多的偏爱给了惊蛰的“惊”,却鲜有人留意代表一整个冬天韬光养晦的“蛰”。
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结束蛰伏是因为天气回暖,土地环境发生了变化。
花也不是一下就开好的。在最冷的那段日子,它们从未停止过汲取养分和能量,历经数月,才有了眼下枝头的惊鸿一瞥。
竹笋也不是平白得来“菜王”的美誉。土壤之下,它的幼芽在阴暗潮湿中顶开层层重压,努力扎根、伸展,才有了挺拔的身姿与鲜嫩的口感,这是对它坚韧不拔的回报。
正如《菜根谭》所言:“伏久者飞必高”,惊蛰更像是人生的隐喻,没有长久的蛰伏,哪来惊艳的爆发?我们要学会顺应时势,积累力量,等待时机,才能实现梦想和目标。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方亚琪/摄
惊蛰的“惊”也远不止惊醒,更像是发自内心的觉醒,蕴含着主动打破沉寂的爆发力。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润泽,对于那些无心绽放的生命而言,只是枉然。
于是,人们在这一天吃梨,借“梨”与“离”的谐音,祈愿远离疾病;长辈还会给孩子的衣服别上蒜辫子,用辛辣的气味驱虫辟邪。
渔民会在这一天祭祀海龙王,表达对大海的敬畏,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
农谚云“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一过,田间地头满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哪怕是亲家见面,也都是站在田头匆匆寒暄几句,唯恐耽误农时。
看似旧俗,实则是人们以热忱的姿态,切实的行动,配合时令与气候的微妙转变,开启新的耕耘,期待新的收获,让“守旧”有了全新的生命力。
来源:宁波发布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