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给孩子们读绘本。
阳春三月,总是与一个温暖的名字相约,那就是——雷锋!
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这份平凡中的伟大,没有因岁月的消磨而黯淡,时时刻刻感染激励着后来者。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也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致敬、传承和弘扬。
在宁波,注册志愿者总数已突破200万人、志愿服务队伍超1.7万支,人人、时时、处处、行行做志愿服务,已成为这座爱心之城的新风尚。
(一)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雷锋的影子。
周惠英,海曙鼓楼街道文昌社区“百岁粥坊”负责人。每个工作日的清晨4点,她便在这里煮粥备菜。
10年前,66岁的她在为社区服务中捕捉到周边环卫工人和不善出行的老年人有用餐需求,在社区的支持下一手创办了“百岁粥坊”。10年间,风雨无阻。
遇上传统节日,粥坊还会为居民送上各色节日小食,夏季为外卖骑手、建筑工人提供绿豆汤,粥坊的服务形式与时俱进。
俞露彬,参与志愿服务已有15年,被亲切地称为“便签姐姐”。
她用心服务乘客,关注特殊群体,首创“便签服务法”,消除与乘客的交流障碍,被宁波轨道交通推广使用。她编制全市首本《无障碍导行手册》,发起“有爱无碍·光‘盲’万‘杖’”志愿服务项目,为视障乘客订制“彩虹帽”、配备“码上听”服务卡,开展“陪您坐地铁,带您看世界”活动,让视障乘客也能感受文明气息。
“宁波妈妈”张亚芬,聚爱播爱三十余载,无微不至地照顾失明老人、孤寡老人,结对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退休后成立公益社会组织,持续助老、助农、助困,并开启公益红娘道路,为幸福牵线。
在她的感召下,婆婆、丈夫、女儿一家三代人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同事、邻居也加入扶农济贫、助学帮困、志愿服务的行列,绵延不绝的凡人善举汇聚成了爱的海洋。
在宁波,“宁波妈妈”“毛衣奶奶”“共享奶奶”“科普爷爷”“见义勇为小哥”……这些诠释爱心、善意、奉献的个人与群体,不断涌现。
在绵延不绝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其中,并养成了一生的习惯或义举,比如见义勇为觉得理所应当,无偿献血感到无上光荣,帮助别人打心底里高兴……
十四载光阴,鄞州潘火街道东南社区“阳光家园”志愿者周志利,如母亲般呵护一群智力残障的“大孩子”成长:
从穿衣、梳头、简单家务等生活技能的教导,到登上各大舞台表演文艺节目,她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
如今,这群“大孩子”慢慢从社区走向社会,过马路、乘公交、坐地铁,去公园寻春、超市购物,打理共富花园、开设共富小铺……他们开启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
宁波,一个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以志愿凝聚力量,引领、孕育、接续着这座城市的“共富共美”。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闪光的善念到一段坚持的善举,他们主动投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新时代雷锋故事被不断书写。
“共享奶奶”共享爱。
(二)
用革命精神感召人、用红色故事留住人,在“红色堡垒村”海曙区鄞江镇,有一个“建岙妈妈”红村推荐官宣讲团,他们以志愿服务为笔,为乡村振兴增色添彩。
第一代“红村推荐官”唐亚凤,9年来义务讲解建岙村的革命历史,向近10万游客“回溯”这片红土地的峥嵘岁月。
2021年,志愿者唐波波接过了建岙传承红色文化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红村推荐官”,发起“建岙妈妈”红村推荐官志愿服务项目,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对建岙村的红色革命故事进行整理汇编。
青年文艺志愿者薛峰带领青年志愿者成为第三代“红村推荐官”,用年轻人的独特视角,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创作红色话剧《建岙妈妈》、拍摄红色影片《星火书屋》……实现青年人对红色根脉的守护与传承。
在携手同行的志愿服务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志愿服务项目,以温暖人心的力量,走入大众视野,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融得进。
住进焕然一新的屋子,触摸着干净、齐备的厨卫设施,象山县东陈乡武家山村村民武加补老人的笑容让人动容。一个新家,对这位困难老人而言,就是一份崭新的希望。
4年前发轫于象山的“暖暖的新家”志愿服务项目,如今已走出象山,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14个市直部门,以及众多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不仅实现了宁波市全覆盖,而且在丽水市遂昌县、凉山州雷波县等地开花结果。目前,已累计改造423家,筹集资金507万元。
“We”光成炬,“志”地有声。在不断深化专业赋能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人们纷纷通过贡献志愿力量创造美好生活。
以志愿之力托起梦想。北仑大港工业社区“新工人夜校”,为工人们搭建起一个免费、专业、便捷的学习平台,成为他们成长的“加油站”。
以志愿之力惠及民生。镇海澥浦镇“银发骑手”,每天将可口的饭菜送到行动不便的老年村民手中,让老人们吃出满满的“幸福滋味”。
以志愿之力点亮生活。读诗、写诗、爱诗,宁海“乡村童话师”为乡村儿童插上诗意的翅膀,让孩子们在体验生活、体悟情感中健康快乐成长。
……
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广大志愿者围绕中心工作,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康宁波建设等领域志愿服务,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精准化、项目化、专业化。
党员志愿者上门开展助企志愿服务。
(三)
去年5月,顺丰快递小哥陈鹏在鄞州区百丈街道朱雀新村小区投送快递时,看到一居民楼三层窗户位置冒出火苗,立马顺着防盗窗的栅栏,从一楼攀爬到三楼,和随后而至的两人,一起很快将明火扑灭。
“顺手而为的事儿。”至今,陈鹏说起这事,依然略显羞涩。
这位憨厚小哥所在的“甬工骑士”志愿服务队,发挥着走街串巷的优势,随时随地随手做志愿,为大家提供便利。
参与到治理中,“让自己成为光,散发光和热”,是很多“小哥”的行动选择。
道路上有垃圾待清理;楼梯间漏水了;某条路地比较滑,最好加装栏杆以防老年人摔倒……他们化身街道、社区的“流动哨兵”,通过“顺手公益”“随手拍”等形式,实实在在参与治理。
据最新数据统计,宁波已有新就业群体志愿者团队120多支,人数2000余人。
当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播下的“红种子”开出“幸福花”。
镇海区庄市街道中兴社区芳辰丽阳小区银辉党建联建负责人陆仙芬,以“银助微网格、增添正能量”为抓手,用8本笔记本,记满小区里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组织“业主接待日”“物居业议事”,拉起一支175人的“银辉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带领“红管家物业联盟”处理业主反映投诉500余条,答复率100%,投诉解决率90%。
“三老一贤”理事会、向玲“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在慈溪附海镇东海村,活跃着一个个志愿服务团队,从“五水共治”到文化礼堂建设,从调解邻里纠纷到救助帮困新市民,他们深度参与。东海村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积极探索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乡村善治之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志愿者源于群众,扎根基层、联系各方,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个三月,宁波“企业+社会组织+村社”志愿伙伴计划正式启动——
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合作,打造“资源互补—项目落地—服务惠民”的全流程闭环,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送达;
围绕“一老一小一新”,在社区治理等民生领域,拥抱数字科技、实施志愿项目、创新激励机制,让爱心传递更智慧、更高效;
共建“党建引领、双向奔赴、专业指导、人人参与”的可持续公益生态,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追求。
雷锋,是不朽的丰碑;雷锋,是永远的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共同高唱雷锋之歌,与时代同行,与文明相随。
来源:甬派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