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西北片区曾因土壤千分之七的盐碱度被判定为“农业禁区”。如今,通过生态治理与科技赋能,3.1万亩盐碱地变身粮田,演绎出“向荒滩要粮仓”的绿色奇迹。
眼前这片麦浪翻滚的丰收田野,7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浙江大学农学院硕士毕业的付力成回忆道,刚来的时候,这里荒芜得像沙漠。2018年,余姚启动盐碱地治理工程,洗盐洗碱、翻耕改土,建设费用每亩25000元,3.1万亩共计7.75亿元。
为何斥巨资改造?宁波市农科院博士史骏展示卫星遥感图,盐碱化会导致生态负循环,盐碱地的面积和盐碱程度更会慢慢扩大。
盐碱地治理成效好不好,要看土壤检测数据,还有一条重要“指标”,就是农户的丰收情况。种粮大户冒乃建承包了4000亩地,今年小麦亩产突破900斤,拿下园区“产量状元”。作为第一个在这片盐碱地上种西瓜的人,罗仙志种出的盐地西瓜更创奇迹。
在浙江省油菜籽育种和展示试验田,省农科院研究员余华胜正仔细查看收上来的油菜籽饱满度。
据了解,由正大余姚中泰生态农业园种植的单季水稻平均亩产超550公斤,小麦亩产超400公斤。实行水稻、油菜等作物轮作种植模式后,亩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如今的盐碱地已形成生态闭环:秸秆制成生物质燃料,田间飞鸟控制虫害,土壤有机质提升……
当科技破解土壤密码,当治理唤醒土地生机,余姚的盐碱地改造写下了生动注脚,荒芜滩涂也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场。这里的每一次丰收都印证着:生态改善与农民增收本是同频共振的乐章,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和谐共生、相互成就的命运共同体。这或许就是盐碱地改造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发展,是让土地与耕耘者都能收获希望。
记者:郑莹 林丽媛
来源:宁波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