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国内“古城”“古镇”游持续爆火。火热之下,古城们也遭遇烦恼——
“貌似都长一个样,简直旅游了个寂寞”……有媒体报道,全国古城古镇复制粘贴,“查重率”几乎99%,相关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榜。
当游客走遍大江南北,遭遇相似的青砖黛瓦、雷同的商铺商品、如出一辙的“想你”路牌,“古城是谁”的叩问变得愈发迫切。
在宁波慈城,“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牌坊下,开发者正经历着这样的文化自省。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城,如何在当代旅游开发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不仅是慈城的困惑,更是全国数千座古城共同面对的命题。
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成功突围的古城范本中。从慈城出发,我们走向长期占据流量高地的全国四大古城,丽江、阆中、平遥、徽州。它们通过建立“历史记忆——当代生活——未来想象”的价值闭环,塑造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当每个古城都能讲好自己独特的文化故事,千城一面的困局自然消解,流量争夺终将让位于价值共鸣。
要原生态,而不是生造
山西平遥古城,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入夜,深巷灯火渐次熄灭,马道街8号“冀氏老宅”,仍透出一抹微光,大门敞开。
平遥冀氏老宅 见习记者 王妍妍 摄
平遥古城2.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近4000处历史建筑,历经元、明、清三朝的“冀氏老宅”无疑是其间的“长者”。
2012年,平遥县政府推动私有产权、居住性质的传统民居修缮工作,出台《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既定好了规矩,也拿出了真金白银,使得105处院落、近千间老宅陆续焕发新生。
古城人赵渊豪,与“冀氏老宅”产权人达成协议,以出资修缮换取老宅20年使用权。每一处修复都小心翼翼,竭尽所能地保留老宅原貌。
在丽江古城,阿六叔把祖宅打造成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并向游客免费开放。阿六叔说,他要把古城建筑这份厚重的文化传承下去。
从西南的茶马古道到晋中平原,古城的守护者们跨越地域,达成文化传承的默契共识。丽江和平遥,一南一北,阿六叔和赵渊豪坚守着同样的理念,从一幢房屋,到一条街巷,乃至古城的格局——他们努力留住历史的痕迹,守护一座城的原生态。
从原生态,再到“功能再生”,保护与利用之间,慈城尝试找到平衡。一方面,宁波出台全国首部古镇保护法规《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留住古城;另一方面,慈城以“东游西居”空间规划,将2.17平方公里的古城划分为文旅核心区与生态居住区,实现景区与居住区的和谐共处。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古城古镇守护卫士”阮仪三曾表示,保护好能产生历史传统特色的物质遗存,就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古宅、古桥、河流、街巷、场院构成的生活场景,要的是原生态而不是生造。
阆中古城 记者 袁佳颖 摄
可以看到,古城修复要“真街区”不要“假古董”,越来越成为共识。在四川阆中,古城由1.78平方公里扩展到23.17平方公里,居民、学校、业态在城中有机共生。
在阆中,民间团体阆中古城文化研究会颇有话语权。古城里的改建方案,首先由他们进行把关,从文化、历史、地域三个维度进行论证,确保改建符合古城风貌,维护古城原生态格局。
“修缮并不是随随便便地修,我们也不会追求‘新、大、奇’,而是带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找到足够依据才去做。”阆中古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古建守护进入当代,我们或许有了这样的理解:最好的保护不是封存,而是在原生态里,种下新的生长基因。
“复刻历史”转向“活化文化”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显示,有51.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古镇之间有一些相似,有38.5%的受访者感觉古镇都很相似,缺乏独特之处。
破解这种尴尬,唯有文化。文化是一座城的不动产,更是一座古城的区别与另一座古城的核心要素。
丽江古城 记者 袁佳颖 摄
丽江,拥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千年茶马古道,见证着多元文化交融;“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让不老传说持续上演……
在这里,文化的价值以鲜活的方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从四方街穿过科贡坊大门,天地院在小巷深处。这里是典型纳西族传统院落,迄今已经有近200年历史。
东巴乐舞,一日三场准时开演,吸引不少观众。天地院专门创作了原生态纳西歌舞,增加了纳西文字、歌曲舞蹈教学等互动环节,吸引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古城文化。
在丽江古城,像天地院一样的文化院落有30个,人们可以观看纳西原生态歌舞、书写东巴象形文字。“一切都与昨天有关,一切更与今天有关。”天地院“茶马记忆”展厅里这句话,道出了古城的生机。
和丽江一样,慈城也在不断丰富古城的文化空间。在慈城,抱珠楼已经是文化地标。传统建筑与现代化风格融合,全新的抱珠楼古今融汇,自成一体。这里成为一个集展览展示、文化传承、交流体验和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黄山毛峰与“徽墨锭”实现了跨界“联姻” 见习记者 王妍妍 摄
一座“活着”的古城,绝非仅有古老建筑,更在于传承不息的文化。在徽州,“喝墨水长学问”的民间俗语催生了独特的文化创意——夏飞受“古城活化五年计划”感召回乡,将黄山毛峰与“徽墨锭”实现了跨界“联姻”。
去年6月,以这款茶饮为招牌的饮品文创店——“徽州有礼”正式开业,这杯“文墨二两”,暗藏文化密码,散发出强大吸引力,节假日一天就能卖出三四百杯。
有别于一些古城将文化符号浅浅“贴”在商品上,徽州的做法让文化元素作为产品的“灵魂”和“故事”,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背后的文化产生连接。
走进一座古城,当我们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流动——东巴纸成为文创,徽墨神奇转身,古城正在从“复刻历史”转向“活化文化”,在各种体验式场景中形成了属于当下的身份认同。
提炼记忆,创造当代价值
打破“千城一面”,共识正在形成:需依托特色历史场景,创造可参与、可传播的当代价值。
“咚咚咚咚咚……”密集的鼓点骤然响起,聚光灯下,放、勾、提、压……影人在竹竿牵引下舒展身姿,武将的翎羽随鼓点震颤,美人的衣袖漫过幕布卷起流云。高亢的唱腔中,一场跨越古今的光影叙事徐徐展开。
阆中皮影戏 卓璇 摄
“单日最高演出达12场。”在阆中古城四川王皮影艺术博物馆内,第七代传承人王彪正通过一方影幕演绎世间百态。他将迪斯科舞曲的韵律注入《迪斯科》剧目,用卡通元素重塑《小猴摘桃》,更以《飞夺泸定桥》实现红色题材的皮影演绎。当经典技艺碰撞现代审美,剧场内年轻观众的比例逐年攀升。
在阆中,皮影戏的活化利用正在构建“载体—产业—传播”三位一体价值转化体系——拓展剧目,创新表达范式,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破圈传播。
在山西平遥古城,一句“《又见平遥》看了吗”,如同这座千年城池的通行密语,在茶馆老板的闲谈里、游览车夫的吆喝中,甚至巷尾飘来的醋香里,一次次“找”你寒暄。
夜幕降临,《又见平遥》剧场悄然启幕。演出中,360度旋转舞台、全息投影等技术,将平遥城墙、市楼等标志性建筑融入场景。《又见平遥》选取真实历史片段,重现晋商“重信守诺”“义利并举”精神图谱,成为平遥古城乃至山西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场《又见平遥》,本质是一场精密的文化基因工程——提取城市记忆中的活性酶,通过戏剧创作的重组技术,催化出具有裂变效应的古城文化IP。
叙事场景的再造,同样是成为慈城的探索。今年春节,慈城古县城被30组匠心独运的花灯装点得美轮美奂。这些花灯出自“南国灯城”四川自贡,素有“天下第一灯”之美誉。荷花、锦鲤、财神、龙鱼、蝴蝶等吉祥元素一一呈现,青砖黛瓦与华灯交相辉映。
魔术师董亮在古戏台上带来专场魔术表演 共享联盟·江北供图
魔术师董亮带着他的“654俱乐部”在古戏台上带来专场魔术表演,为游客近距离提供一场奇妙魔法秀。春节假期,慈城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80%,创历史新高。
在今天,我们探究古城的未来,它一定不在于成为博物馆式的标本,而要成为文化基因的进化样本。丽江、阆中、平遥、徽州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全新维度——让文化记忆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可衍生的当代叙事,这也是带给慈城古城的全新启示。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