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向海图强谋新局丨海洋新局

2025-08-28 13:53:17 陈雯雯 责编:王霄轩发布:陈雯雯 责编:王霄轩
“木帆船时代,明州港曾是中国的‘顶流’港口;进入集装箱时代,宁波舟山港继续突飞猛进,成为世界一流的东方大港。”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

站在东海之滨的全球领先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目之所及,岸线延绵,巨轮列队,集卡驮着集装箱往来穿梭,几乎看不到人的身影。

梅山港区所属的宁波舟山港,是全世界最繁忙、最智能的港口之一。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箱,港口年货物吞吐量16年蝉联世界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拥有超300条集装箱航线,连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木帆船时代,明州港曾是中国的‘顶流’港口;进入集装箱时代,宁波舟山港继续突飞猛进,成为世界一流的东方大港。”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说。

手握世界第一大港的宁波,正加速成为一座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海洋城市。

“未来,我们将以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为牵引,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高标准塑造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加快建成一座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繁荣、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海洋城市。”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洋经济协调处处长汪小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链作业”

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是一座智慧化程度极高的集装箱码头。“一链作业”是梅山港区的一大特色。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一角(刘铭翔/摄)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港区远控桥吊操作室看到,桥吊司机们只需要握着手柄,看着面前的显示屏,就能操控数公里外的巨型桥吊,像“抓娃娃”一样,把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装卸至码头面的集卡上,不但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升了作业安全性。

梅山港区“90后”桥吊司机导师吴起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梅山港区拥有36台远控桥吊和116台远控自动化轮胎式龙门吊,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远控自动化设备集群。

“10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司机还需要‘猫’在桥吊上方狭小的操作室内,完全靠肉眼的观察去操作,一个班下来腰酸背痛,10多年间进步可谓神速。”吴起飞说。

梅山港区还是集卡车自动驾驶的“一区示范”。

2020年,梅山港区在固定区域内率先试点集卡车自动驾驶;2022年,梅山港区自动驾驶试验区获批复,成为全国首个本地法规支持的港口无人驾驶示范区。

吴起飞介绍,目前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已拥有超百台智能集卡,是全球范围内无人集卡数量最多的码头,并已突破恶劣天气影响和夜间作业限制,实现8路集卡无人驾驶常态化实船作业,具备全天候集卡“无人化”作业能力。

能实现如此高精度的自动化作业,背后依托的是“一脑统领”的“双芯大脑”。

进入港区控制中心,可见一块“智慧港口”大屏。大屏之上,“迷你”版船舶、集装箱卡车、桥吊和龙门吊一目了然,精准还原了梅山港区陆域面积超320万平方米的集装箱作业场景。

吴起飞介绍,这块大屏可真实再现港区生产运营的全貌,构建了一个“看得到、听得见、能指挥、可预判”的数字化智能调度控制环境,目前港区多种运输设备感知及多种异常事件识别的精准度可达98%以上。

大屏背后,则是梅山港区自主研发的“双芯大脑”:“左脑”n-TOS系统负责集装箱业务管控与服务,是大规模作业指令的主流程框架;“右脑”iECS系统为实时动态设备调度规则引擎,负责港区桥吊、龙门吊、集卡等作业设备的精准有序调度。

依托大数据及数字孪生系统,“双芯大脑”就像一个不会疲倦的“虚拟控制员”,使港口治理从“经验管理”向“一脑统领”和“科学管理”转变。

此外,梅山港区还实现了“一网覆盖”。

“一网”是“5G+北斗+大数据+车路协同”的感知物联网络,它覆盖了港区生产运营、安全管理的全地域、全时段和全过程,支撑着车端智能驾驶、路侧实时监控和云端智慧决策,为“一脑统领”和“一链作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

“一脑统领、一网覆盖、一链作业”的智慧港口建设创新模式之下,梅山港区202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8.5%,成为宁波舟山港第二个“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

除了梅山港区,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8年突破千万标准箱。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格局的形成,加上矿石、油气、煤炭三大亿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的成型,标志着宁波舟山港的“硬核”能力进一步增强。

“5年4级”

2025年7月11日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宁波舟山成功又进一位,历史性跻身全球第7位,也是5年内的第4次进位。

2015年,宁波舟山港排名尚处于第23位。经过6年努力,2021年首次进入全球前十。此后更是“跑步前进”,2023年、2024年、2025年每年均前进一位,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5年4级跳”。

汪小京介绍,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被誉为国际港航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包含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衡量的是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实力。

在港口条件上,宁波舟山港仍在飞速跃升。

“ ‘十三五’和‘十四五’10年期间,我们打造出了穿山和梅山两个千万箱级港区,这样的建设速度和能力在全世界也不多见。”汪小京说。

2024年10月,《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其中提出统筹北仑、穿山、梅山、六横、金塘等集装箱码头群开发,打造5个千万标准箱级港区。

2024年底,第3个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六横港区佛渡作业区通航能力提升工程已经开工。

仅有“硬实力”还不够,“软服务”的同步跃升同样至关重要。

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包括海事服务、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在内的“航运服务”指标所占比重高达50%,“综合环境”占比30%,港口条件仅占20%。

宁波正在对标新加坡、伦敦、上海等全球顶级港口,着力补好航运服务短板。

早在2021年,宁波就出台了《宁波市港航服务业补短板攻坚行动方案》。2025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航运服务业发展,大力建设高能级航运服务集聚区。2023年,浙江省也出台了《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推进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浙江省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加快发展航运服务业,提高宁波舟山港软实力。

“从浙江省到宁波市都非常重视补足航运服务业这个短板。我们每个季度都会开碰头会,把短板梳理出来,确定要推进哪些事项、引进哪些主体、培育哪些业态,争取一年一个台阶不断进步。”汪小京说。

宁波还在东部新城打造了航运服务集聚区,积极招引国内外港航服务龙头企业(机构)、航运服务企业和国际知名的船级社、干散货公司、船舶经纪公司、船舶管理公司等分支机构,提升发展国际海事服务水平。

2024年秋,宁波市鄞州区东部新城

据介绍,近年来宁波舟山港船舶融资租赁、海事法律服务、航运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快速发展。2024年,宁波舟山航运金融贷款余额1223.7亿元,同比增加14.4%。国际海事服务产业园在宁波、舟山建设逐步推进。与此同时,推动宁波船舶交易发展,探索建设梅山国际海员综合服务基地。

“内联外畅”

宁波舟山港正好位于中国南北沿海和长江航道“T”型结构的交汇处,坐拥超过8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1678公里的绵长海岸线和600余个海岛,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2024年,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其“现代海洋城市”的功能定位。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就要发挥好港口的牵引作用,做好国际航运产业大文章,服务好国家战略。”汪小京认为。

发挥好牵引作用,首先意味着港口基础设施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

宁波舟山港目前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三,位列上海洋山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之后。“我们正在进一步扩大港口的深水岸线,打造了5个千万级集装箱港区的布局,全部完成之后,基础设施能力将在全球港口中处于领跑位置。”汪小京说。

与此同时,宁波舟山港一方面要在作业信息化、智慧化和绿色化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另一方面还要推动港口运输网络进一步“内联外畅”。

比如海铁联运,未来要把海关功能延展到更多内陆地区,通过互认机制,让客户在当地就可以直接报关,完成边检之后,货物到了宁波,可以从铁路直接运往码头装船,提升时效性。

宁波舟山港也在推广“一单制”——在多式联运过程中,港口、铁路、公路一单到底,最大程度为客户降低贸易物流成本、提升港口竞争力。

“我们的目标是‘三最’:最高效率、最优服务、最低成本。”汪小京说。

更重要的是,港口不能只是货物运输港,宁波将着力加快发展综合性、多功能的航运贸易产业,做大大宗商品的期货和现货交易,吸引更多航运服务业企业和机构汇聚于此,带动城市服务业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宁波还要依托港口优势,建设好大宗商品配置枢纽,保障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

如何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除了港口实力之外,海洋产业、港城融合、文化建设三个维度也要一起推动。

宁波的海洋区域,由杭州湾、象山湾和三门湾“三湾”组成。实现“三湾”资源科学集约的开发利用,是宁波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关键点之一。

汪小京介绍,目前的规划是,北部的杭州湾将全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引导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大项目集中布局,形成万亿级涉海先进制造业集群。象山港外港即宁波舟山港的核心港区,将打造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内港将以生态型、清洁型产业为主,打造环象山港生态经济区。三门湾则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宁波南翼新兴产业承载地。

2023年6月30日,杭甬复线宁波一期滨海互通上跨金塘大桥架梁施工现场

在港城融合上,一方面构建发达的集疏运体系和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港口与城市、腹地的交通与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按照功能上相对集中、有机融合,空间上相对独立、有序分离的要求,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滨海空间。

此外,宁波还将推动建设现代化滨海特色小城镇,推进海洋旅游产品开发,促进港口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要讲好宁波的海洋故事,也就是中国的海洋故事,特别是中国海洋文明和平共处、包容并蓄的精神”。汪小京说。

走向“深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5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也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建设海洋强国,最终还要落脚在海洋城市。建设好现代海洋城市,是宁波的“国之大者”。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依托优良的风光资源,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岛建设。图为象山长大涂滩涂光伏项目(徐昱/摄)

20年来,宁波海洋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加快集聚、港航物流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一个向海而兴、向新而优的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2024年,宁波全市海洋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近2800亿元,占宁波GDP比重为15.2%。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超580亿元,同比增速超10%。

从企业数量看,宁波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近400家,拥有涉海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6家和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此外,宁波还拥有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超20个涉海科研机构,研究范围涵盖海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药物等多个领域。

汪小京表示,面对即将到来的 “十五五”发展时期,除了进一步增强宁波港的“硬核”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能力,特别是港口韧性,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国际贸易格局震荡,确保港口平稳增长。

“这种‘韧性’,跟航线布局、贸易结构、区域合作网络、服务能力等都有关系,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汪小京说。

海洋产业方面,走向“深蓝”,也将是宁波下一步的重要目标。

汪小京介绍,目前宁波的海洋产业更多还集聚在浅海区域。更多的资源、矿产和技术突破可能性则是蕴藏在深海。在“十五五”规划中,宁波将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深度融合,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科技项目。

“未来,宁波更大的发展增量在海洋,特别是要走向深海——既要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也要是发达的现代海洋城市。”汪小京说。

黄文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宁波现在的经济总量约为1.8万亿元,接近2万亿元,一城已与新西兰一个国家相当。放眼全球,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的港口并不多,“宁波和宁波港的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记者:戴闻名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